查看原文
其他

说说《小马过河》

梁鸿 后知联盟 2024-01-10

▲关注后知▲ 一起朝向教育的诗与思」



过河还是不过河?在故事中这压根不是一个问题。对小马来说,过河是它生命本能的冲动,是需要、是快乐、是探险、是热爱。


就像作家要写作,画家要画画一样。在这里无需“问一问,想一想,试一试”,这是生命的自然成长。 


正是有了这个无须停顿的前提,这才有了如何过河这一“想一想,问一问,试一试”的方法论问题;这才显示出直接经验、间接经验、导师以及自我审辩思维——“想一想”,它们各自的重要性以及相互纠缠的关系问题。



倘若小马只愿“宅”在马圈里,只愿守在老马的身旁,这会怎么样?


但这不是生命的真实,真实的生命绝不是这样。它不会过久的停滞在熟悉的地方,辛巴绝对要越界,花果山的石猴绝对要漂洋过海,这是年青者的宿命。


我们都曾年轻过,年轻的生命哪一个不是这样,就像小学中低段的课堂上,哪一个孩子的眼里不是放着光,哪一个生命不是在“蠢蠢欲动”。


但为什么,随着小马变成大马,它们中的许多越来越不愿意过河,宁愿苟且槽枥之间,袛辱于奴隶人之手,也不愿去广阔的草原,追求诗和远方。


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外面的世界很无奈,如果把这当做生命的发现、洞察,甚至智慧是不是有点太可怜?



陈胜说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”;项羽说“彼可取而代之”;刘邦说“大丈夫当如此”。在那个英雄的时代,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往前冲,就是不断的过河,如果要对这个问题问个为什么是可笑的。


还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读书的我们,读书就是考中专、上大学,将农村户口变成商品粮,每个人只是憋着一股劲,不断的往前冲,不断的过河、过河。


这种明确的方向感、这种英雄般的气概、这种生命的气质,是遗传?是养育?还是时代集体无意识的熏陶?学校的培养?



研究了半天如何过河,一回头发现小马不见了;或者正在设计如何跳一跳摘到桃子的问题,学生却说“老师,我不吃水果”。你怎么办?可笑吗?许多时候我们不都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吗?


小马过河在故事中只是一个问题,但在生活中却是两个问题,如果第一个问题成了问题,就直接取消了第二个问题。


不仅仅是小马,还有无数的大马、老马,也是站在河边,不是思考怎样过河,而是像诗人抒情,哲学家追问,“ 干还是不干,这是一个问题,性命性命攸关啊!”


不论是年轻者的畏惧,还是年老者的狡猾;不论是简单的拒绝,还是精巧的论证;不论是情绪的渲染,还是哲学的追问,那点小九九是藏不住的。反正,不论咋做都少些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”的豪放;“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”的直率;“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”的大器。


(人已离开郑州,心还在课堂飘。生命在场,把自己绕进去,胡思乱想瞎写,权当娱乐。听着歌“马儿啊你慢些走”,很陶醉!)



—end—

文|梁鸿 编辑|玖朵

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槐芽镇初级中学

往期链接

WHY NOT?

教师成长的法门

寓言,深度教研的第一场风暴

成人之美小语工作坊是怎么一回事?

成人之美——为什么会有“后知教育”?

快时代里,寻找慢匠人——后知教育招聘启事

校长们注意了,课程设计、教学资源、教师发展,终于被我们打包了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